登入

歡迎,請鍵入帳號密碼登入

《南方有書.5》要不要出去呢?

《南方有書.5》要不要出去呢?

在《春山外》挑書,
看到林懷民的《蟬》,
立馬,帶走,典藏在我的書架。

一本小小的書,
像青春的羽翅,
飛呀,飛。
飛入當年的狂飆裡。

離開《春山外》,
漁光島的斜陽已頹散,
順道去找東東,
透過柵欄看見他彎身仍在拔草,
見我招手,便歡喜開門、佈茶。

東東看了手中這本小書,說:
「郭英聲把林懷民拍得很俊秀。」
是啊,那是我僅見的林懷民的英氣面容,
之後,幾次藝文活動與林懷民照面,
他的嘴角都是緊抿著的,
從眉宇到行止,一身嚴謹。

我們談著《蟬》這本書所記錄的年代,
60年代,
台灣年輕人大量出走的年代,
有些人,是懷抱理想而去,
(不知後來有沒有貫徹始終?)
更多人是隨波逐流,
或是一時間的「時尚」,
一如故事中的主角。
「要不要出去?」他們總是問,
而美國成為想像的桃花源...

談著談著,
夜暮漸入,
海風習習散入東東家的花園,
東東說:
我最近讀到一本書,
書上說:人在群眾中,總是比較笨,
孤獨一個人的時候,
因為你必須自己選擇,自己承擔,
所以比較不容易笨....

所以,會問:要不要出去?
而不是說:我想不想去,
是一種「從眾」的心態吧。
從眾也可能是不自覺的笨。

《蟬》的故事是顯影60年代台灣大學生的生活樣貌,
文中的美國比日常接觸的美國還更加「美國化」,
甚至標誌著浪漫異國情調,
麗仕香皂、美國電影、Mustang跑車、好萊塢明星,以及橫行四處的美軍,
都構成青春迷惑的版圖,
沒有人告訴故事中的主角,
出去好呢?還是留下來?
也不知道選擇對,或不對?

有小說評論者這麼說:
封鎖在那些知識青年們對於美國的投奔,
已形成迴路(circuit),
迴路裡的美國是「虛擬真實」的奶水,
卻又像像煉乳一樣粘稠,謂為奇觀。

再次翻閱《蟬》,
已過三十年,
古人說:三十年是「一世」,
換過世代的輪替,
不知道現今的青年「蟬蛻」了嗎?

我很喜歡《蟬》書中的一段對白:
「明年,如果我們明年再來,還會有蟬嗎?」
「當然有,可是那是另一批新蟬。」

也許,每一個世代都有一個蛹,
而,許多的生命都要以繭縛生,
經過漫長歲月的反複辯證、離合、割捨與劇痛,
然後,才能找到自己的「蛹之生」。

備註:
1.
每天介紹ㄧ本書.4
2.
《蟬》由「穿紅襯衫的男孩」、「虹外虹」、「逝者」、「蟬」與「辭鄉」五則短篇小說集結而成。



  • 分享至:   


同分類文章

《南方有書.53》卡爾說什麼?

《南方有書.53》卡爾說什麼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