登入

歡迎,請鍵入帳號密碼登入

《南方有書.7》室內靜物,窗外風景

《南方有書.7》室內靜物,窗外風景

主題:室內靜物,窗外風景  
作者:尉任之
時間:2020年7月1日,晨光咖啡時間
地點:魚羊鮮豆咖啡店
分享人:南方講堂王美霞老師
無有為書店林憲忠建築師
潘俊元空間設計工作室潘俊元設計師

重讀《室內靜物,窗外風景》,
時間已過八年。
再重讀,
仍然覺得是一本負責任的書寫。

108課綱上線後,
全國的教育現場都在架構特色化、文化生活、在地性的教材,
以強化閱讀素養。
我所書寫的《愛在陣頭—那些藝師,這些事》因為記錄台南在地陣頭的故事, 以及藝師們讓人動容的愛,
因此成為學校推廣在地化的選書。

最近,幾次為學校校長、老師們講授時,
翻閱自己書寫的ㄧ字ㄧ句,
當時,為了書寫而投入的資料蒐尋、田野採訪,
幾乎拚命似的投入,
才完成這本書....
寫成一本書,
不容易,
要很負責任的寫完一本書,
更不容易。
(回頭看看自己曾那樣拚命的書寫,感慨良多啊!)

前一陣子錄製節目時,
來賓推薦一本書,
我笑笑地說:「看來作者並沒有全程走完這個旅程...」
「是啊!」來賓說:「但是,這本書還是寫出來啦,而且,暢銷到不行啊⋯⋯」

台灣出版界會墜落,
原因很多,
被炒作、胖大、噱頭、明星閃耀的書籍逼退了所有良質書寫,
是大敗因,
這股潮流讓好的書寫黯然無光了。
因此,難得看到一本很敬業的書寫,
我會因爲感動而邀請好朋友一起共讀。

我很喜歡《室內靜物,窗外風景》這類的書籍,
因為,寫作者知識的內蘊很豐實,
一字一句都是負責任的。
但是,它一定不暢銷,
既然無法替出版社賺錢,
還能出版,
可見,
印刻的老闆心理素質,很強大!

這本書,
我們三人讀書會分成兩次討論,
因為它是有質量的書,
深究越多,
所得越深刻。

鄭樹森在這本書的序文中提到:
「慢讀」成為非常態的年代,知音寥落,在所難免。

我們,
有可能是停下來慢讀一本書的老靈魂嗎?

書摘:
1.
靜物,英文是「Still Life」,德文是「Stillleben」,字義是:「仍然活著」、「仍然先活的狀態」。拉丁語系的法文和義大利文的意思是:「Nature Morte」、「Natura Morta」是「死去的自然」、「自然死去的瞬間所保留的靜止狀態」。「生」或「死」,「讚頌」或「悼亡」不同的語言反映出迥異的哲學思理。
2.
室內、窗外;靜物、風景,總合起來就是人
3.
平凡的風景和靜物,因為人的凝視,有了不同的意義。
4.
所謂「力量」,不是「強度」,而是意志的專注與凝鍊,以及專注與凝鍊背後所投射出來的張力與韌度。
5.
所謂「雲淡風清」,大概就是滄桑看盡,心境因而更顯得澄徹與自在罷!
6.
音樂家朱曉玫說:生涯開始得晚,回想未必是件壞事。自己長時間獨自摸索,目標雖不見得都能達成,但至少知道自己要的是什麼?」(p.141)
7.
巨人從未遠離。(會被遺忘的是:灰塵嗎?)
8.
音樂家阿瓦里尼亞:「過去蘇聯,一般人雖然受言論與旅行的限制,但統治者注重每個城市基本的藝術生活....」
9.
安迪沃荷認為藝術和藝術品應該是可以被「量產」的。
10.
在造夢者建構的烏托邦裡,今天的鮮血如此廉價。
11.
無論是左派份子,或是右派份子,人就是人,如若不惡,任何的生命都是等值的。
12.
思想的激進固然是個體與社會演進的原動力,但是,如果它失去了對生命的尊重,帶來的不是鬧劇,就是災難。
13.
一件藝術品完成之後,就脫離創作者,開始屬於自己的旅程。
14.
年紀漸長,我才發現藝術創作中最動人的部份其實是過程,而不是答案。我們也可以說:「世界上所有的作品都是未完成的。」
15.
那試圖拯救自己生命的,必將失去他的生命,那將失去生命的,他的生命將被拯救。克勞斯.曼(klaus Mann,1906-1949)
16.
馬勒一生為「生命」與「死亡」所困惑,在作品中重複訊問「生自何來?死往何處?」的課題,將自我的生命狀態直接投射於作品之中。因此,貫穿馬勒個時期的軸線,也就是他個人的生命歷程。
17.
先拉斐爾主義的藝術家用藝術提出「寧靜的異議」,透過自己的作品重建一個失去的樂園。

阿忠語錄
1.
書中提到的音樂家朱曉玫、羅斯托波維奇、米亥依爾.寇巴西杰、伊拉克里.阿瓦里雅尼等等,他們有一個共同的特色,都是先行者,都有「異端的特質」。他們他們的觀點與我們一般來說有很大的不同,因為他們充滿了「抵抗」的能量。
2.
很多人喜歡得獎,用獎項來肯定,以獲得發語權,有時是擄掠大眾心理與認同的手段。
3.
要破除儀式感的迷思,教育應該更讓學子回到「注重本質」。
4.
如果我可以辦一個書展,我要讓它成為有主題性的策展,而不只是舊書拍賣會,或許,用情境主題佈展,會是一個不錯的點子呢。
5.
推薦一部電影:《悲慘世界》。每一個惡人都是被環境逼迫而成型的。
(備註:《悲慘世界》利用一起單純的孩童竊盜案件,帶著觀眾深入許多法國人都敬而遠之的 93 區,故事中揭開警方執法過程的歧視與人民生活現狀的描寫,將那些種族歧視、社會暴力、執法過當與階級隔閡的陰暗角落。)

潘俊元語錄
1.
藝術家的生活都是感覺豐富、感觸良多,創作因而產出。這本書就是還給每一個讀者解讀的鑰匙,讓他們用內心深處「觀看」的眼光,去呈現每一幀風景的意義。
2.
大器晚成不是一件壞事,因為,歷經摸索與苦難之後,成熟的思考會更穩定生命的方向盤。
3.
室內的空間、光線的流動、營造的氛圍在我們看來是「靜物」隨著每一個人的感受不一樣,會有不一樣的詮釋與意義。
4.
寇巴希杰不斷在電影中用「相遇、缺席、分離」來處理人所面對的人生,是我讀這本書中很核心主題的關切。如果太深度去探索人生,有時你不得不發現人生的盡頭,答案就是:灰暗的。
因為人生不能如人意。
我們在相遇時因為有知與無知,
扮演了缺席的角色,
然後在懊悔中追尋那些失去,
然後,一再重複:這樣的人生。
作者用很多的音樂與電影的客觀地描述,呈現這樣的隱喻,佈陳在我們面前,讓我們去選擇。
5.
這本書真正要讀熟,必須要細嚼慢嚥,去分撥在文字中提及的歷史、文化、藝術等等資訊,應該會有更不同的收穫。

美霞老師
1.
這本書讓我最感動的是他描寫馬勒的音樂,那是我認為寫得「很懂」的篇章。
(啊,我想,他是聽得懂馬勒的知音啊!)
2.
創造「儀式感」,是一種操縱知識的迷信,或知識的宗教。
無論是建築、設計、藝術、或科技,之所以立於不敗之地,有時是因為創造儀式感的能量很強大!儀式感不管是得獎紀錄,或是系出名門或是拍賣場的操作,都是一種策略。
3.
我是迷戀紙本閱讀的,因為紙本有不可替代的可逆閱讀(還可以再回頭翻閱、停下來思考),而網路閱讀時常是射線運動,一去不回,更可怕是,手機刷頻式的跳點或篩選字眼,同時,被聳動的標題降伏。
(2010年德國學界調查顯示:每個人上網瀏覽時間一班每一頁不會超過10秒鐘,上網後眼球特別快閃,閱讀時間奇短)
4.
我開始覺得自己有一點進步,是因為我認真的努力:不去當老師。
5.
書中談到很多音樂,都是悲愴、死亡、再生,那是我們面對的永恆方程式。



  • 分享至:   


同分類文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