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1-06-05
1,592
海邊的陶淵明
怎樣的決心
可以使一個人放下一切
在海與岸的邊際
築一隅桃花源
撰文:王美霞 / 攝影:方姿文
在城市的邊隅
離開府城的市區,蜿蜒的街道,延展向南,一直朝海邊走去,越過漁光橋,城市裡的喧鬧,頓時,靜默了。三月時節,兩旁的洋紫荊在這裡,編織著紫紅色的夢。深深淺淺的紅色,搖曳春天遲遲的豔麗,當風吹過,繽紛的花朵隨風,瓣瓣墜落,眼前就是一幅令人佇足的美景,彷彿重現〈桃花源記〉裡:「芳草鮮美,落英繽紛」的景象。
遠離塵囂的台南一隅,有一個屬於台南孩子的故事,他的故事,很平常,他的生命園地卻又如此迷人,那是魏進東,一個府城歸鄉的遊子。
紫藤花開是春天的詩
春天的時候,他家的院子裡,春草正長,午後,東東在院子裡彎腰拔草,綠油油的草地鋪陳在寬闊的院落,草地之上是一個個整理得井然有致的盆栽,盆栽以枕木托著,像一株株用手掌心呵護的寶貝,在春天的溼泥裡,茁壯。東東笑著迎接朋友,眼前棚架上,他家的紫藤花正開。紫藤串串,垂掛在風中,綿柔的花瓣,像春天裡,紫色的絮語。
每年三月,,東東在他的院子裡,迎接春天。
那是一個簡單的心願,東東說:「有時候,越是簡單的心願,越不容易做到。」
離鄉背井的成長
家鄉鄰近海邊,謀生不易,落後庄頭原始貧瘠,使年輕的他興起養家的念頭,於是放棄高學歷就讀的機會,走入社會大學,從做學徒開始打拼自己的一生。「那時,心中想的只是要過生活」他相信,社會大學裡,有更多的課題等待他,於是,毅然決然跟隨村子裡的長輩,踏入社會,離鄉北上。魏進東從學徒,成為小成本經營的工廠老闆,最後,甚至過著後來回想起來百感交集的荒唐歲月,「年輕到壯年,每一個階段的經驗,老天都給了我很深刻的課題。」魏進東後來滿懷感恩去定義這些歲月裡的得意,或者荒唐。
回鄉的路,生命的抉擇
十年前,結束了在台北的一切:產業、事業甚至家庭,他回到老家,故鄉海風習習,老家的房子依舊矗立在黃昏日暮,晨起日照。「我開始思索,我可以做什麼?」,面對生命抉擇的關鍵,歸來遠眺海隅,他不斷問自己。「決定是一件很困難的事。」他說,「但是,我們都每天都必須面對決定,因此,如何理性地分析自我的處境,是一個很重要的功課。」於是,有一天,從一塊海邊廢棄破舊的船板開始,他帶回了第一張桌板,開始經營一個屬於自己的世外桃源。「我一直覺得,上帝關上一扇門,就會打開另一扇門,但是,能不能找到那一扇生機之門,要靠智慧,因為:想,是一回事;怎麼去做,更是重要的一回事。」他找到自己最愛的志業:盆栽。培育盆栽的生活,使他開始以更細膩的眼光,看自己的生活與周遭環境。
喜歡做簡單的事
東東選擇讓自己回到與自然最接近的生活,每天,他很重要的功課是為他的院子整理容貌。拔草,是一件很簡單的事,但是,「每天必須花六個小時去做這件事,然後你才可以有這樣乾淨美麗的院子,如果可以每天都持續這樣做下去,這就是真正的生活學問」在東東的想法裡,我們都讓自己想得太多,做得太少,羨慕別人太多,發現自己太少了。
「我喜歡簡單的事,因為,越簡單的事,可以讓我體會愈多的生活哲學。」東東如是說。很多人心裡想過著自然純樸的生活,但是,現實的慾望又太多,最後,讓自己進退失據。
在東東院落裡的盆栽,各個都是藝術的成品,對於盆栽,他有自己一套培育哲學,他從不用鉛線雕琢、壓型,他認為花樹有自然給予的型態,只要以去蕪存菁的修剪法,自然可以修整出最美的線條與造型,不過,這樣一段段、一葉葉修剪的過程,更需要長時間的耐心與等待,所以,東東說:「照顧盆栽讓我們學會了尊重自然與時間的力量」,他在整理院落中體悟了自然與生態環保的哲學。
眾鳥欣有託,吾亦愛吾廬
走進這方圓百坪的庭院,放眼處處可見東東以全心全意的投入經營這片天地,庭院外,是一圈枕木圍成的藩籬,枕木上,許多瘢瘤都被錯落有致地安放著令人驚豔的小小盆栽,枕木基處,遍植日本小雛菊,燦黃生姿。庭院的主體,是一個搭起的棚架,棚架上紫藤花開,紫藤花下,主人與來客可以坐下來,品茶閒話。魚池的錦鯉悠游其中,水聲潺潺輕洩,微風習習吹拂,院落的鞦韆總是輕輕擺盪,隨著時序,木棉花、紫藤花、梨花一一綻放,花香沒有少過,茶香亦是。
多少春夏秋冬,這裡成為許多藝文討論之所,好朋歡聚之處,很多的故事豐富了世外桃源的聲息。
衣沾不足惜,但使願無違
《論語》中記載孔子與學生討論生命志向時,「暮春者,春服既成,冠者五、六人,童子六、七人,浴乎沂,風乎舞雩,詠而歸」其中所陳述無罣無礙的世界,讓孔子欣然肯定與嚮往。每個人在一生中,都會有一個擁抱自然的願望,像東東一樣,經歷青春歲月的離鄉背背井奮鬥後,再回到自己的家鄉,且擁抱家鄉的庭園,那是一個圓滿的願望,我們也在這個陶淵明式的世外桃花源中,發現:生命,因為勇敢選擇而充滿更多美好的可能。
怎樣的決心
可以使一個人放下一切
在海與岸的邊際
築一隅桃花源
撰文:王美霞 / 攝影:方姿文
在城市的邊隅
離開府城的市區,蜿蜒的街道,延展向南,一直朝海邊走去,越過漁光橋,城市裡的喧鬧,頓時,靜默了。三月時節,兩旁的洋紫荊在這裡,編織著紫紅色的夢。深深淺淺的紅色,搖曳春天遲遲的豔麗,當風吹過,繽紛的花朵隨風,瓣瓣墜落,眼前就是一幅令人佇足的美景,彷彿重現〈桃花源記〉裡:「芳草鮮美,落英繽紛」的景象。
遠離塵囂的台南一隅,有一個屬於台南孩子的故事,他的故事,很平常,他的生命園地卻又如此迷人,那是魏進東,一個府城歸鄉的遊子。
紫藤花開是春天的詩
春天的時候,他家的院子裡,春草正長,午後,東東在院子裡彎腰拔草,綠油油的草地鋪陳在寬闊的院落,草地之上是一個個整理得井然有致的盆栽,盆栽以枕木托著,像一株株用手掌心呵護的寶貝,在春天的溼泥裡,茁壯。東東笑著迎接朋友,眼前棚架上,他家的紫藤花正開。紫藤串串,垂掛在風中,綿柔的花瓣,像春天裡,紫色的絮語。
每年三月,,東東在他的院子裡,迎接春天。
那是一個簡單的心願,東東說:「有時候,越是簡單的心願,越不容易做到。」
離鄉背井的成長
家鄉鄰近海邊,謀生不易,落後庄頭原始貧瘠,使年輕的他興起養家的念頭,於是放棄高學歷就讀的機會,走入社會大學,從做學徒開始打拼自己的一生。「那時,心中想的只是要過生活」他相信,社會大學裡,有更多的課題等待他,於是,毅然決然跟隨村子裡的長輩,踏入社會,離鄉北上。魏進東從學徒,成為小成本經營的工廠老闆,最後,甚至過著後來回想起來百感交集的荒唐歲月,「年輕到壯年,每一個階段的經驗,老天都給了我很深刻的課題。」魏進東後來滿懷感恩去定義這些歲月裡的得意,或者荒唐。
回鄉的路,生命的抉擇
十年前,結束了在台北的一切:產業、事業甚至家庭,他回到老家,故鄉海風習習,老家的房子依舊矗立在黃昏日暮,晨起日照。「我開始思索,我可以做什麼?」,面對生命抉擇的關鍵,歸來遠眺海隅,他不斷問自己。「決定是一件很困難的事。」他說,「但是,我們都每天都必須面對決定,因此,如何理性地分析自我的處境,是一個很重要的功課。」於是,有一天,從一塊海邊廢棄破舊的船板開始,他帶回了第一張桌板,開始經營一個屬於自己的世外桃源。「我一直覺得,上帝關上一扇門,就會打開另一扇門,但是,能不能找到那一扇生機之門,要靠智慧,因為:想,是一回事;怎麼去做,更是重要的一回事。」他找到自己最愛的志業:盆栽。培育盆栽的生活,使他開始以更細膩的眼光,看自己的生活與周遭環境。
喜歡做簡單的事
東東選擇讓自己回到與自然最接近的生活,每天,他很重要的功課是為他的院子整理容貌。拔草,是一件很簡單的事,但是,「每天必須花六個小時去做這件事,然後你才可以有這樣乾淨美麗的院子,如果可以每天都持續這樣做下去,這就是真正的生活學問」在東東的想法裡,我們都讓自己想得太多,做得太少,羨慕別人太多,發現自己太少了。
「我喜歡簡單的事,因為,越簡單的事,可以讓我體會愈多的生活哲學。」東東如是說。很多人心裡想過著自然純樸的生活,但是,現實的慾望又太多,最後,讓自己進退失據。
在東東院落裡的盆栽,各個都是藝術的成品,對於盆栽,他有自己一套培育哲學,他從不用鉛線雕琢、壓型,他認為花樹有自然給予的型態,只要以去蕪存菁的修剪法,自然可以修整出最美的線條與造型,不過,這樣一段段、一葉葉修剪的過程,更需要長時間的耐心與等待,所以,東東說:「照顧盆栽讓我們學會了尊重自然與時間的力量」,他在整理院落中體悟了自然與生態環保的哲學。
眾鳥欣有託,吾亦愛吾廬
走進這方圓百坪的庭院,放眼處處可見東東以全心全意的投入經營這片天地,庭院外,是一圈枕木圍成的藩籬,枕木上,許多瘢瘤都被錯落有致地安放著令人驚豔的小小盆栽,枕木基處,遍植日本小雛菊,燦黃生姿。庭院的主體,是一個搭起的棚架,棚架上紫藤花開,紫藤花下,主人與來客可以坐下來,品茶閒話。魚池的錦鯉悠游其中,水聲潺潺輕洩,微風習習吹拂,院落的鞦韆總是輕輕擺盪,隨著時序,木棉花、紫藤花、梨花一一綻放,花香沒有少過,茶香亦是。
多少春夏秋冬,這裡成為許多藝文討論之所,好朋歡聚之處,很多的故事豐富了世外桃源的聲息。
衣沾不足惜,但使願無違
《論語》中記載孔子與學生討論生命志向時,「暮春者,春服既成,冠者五、六人,童子六、七人,浴乎沂,風乎舞雩,詠而歸」其中所陳述無罣無礙的世界,讓孔子欣然肯定與嚮往。每個人在一生中,都會有一個擁抱自然的願望,像東東一樣,經歷青春歲月的離鄉背背井奮鬥後,再回到自己的家鄉,且擁抱家鄉的庭園,那是一個圓滿的願望,我們也在這個陶淵明式的世外桃花源中,發現:生命,因為勇敢選擇而充滿更多美好的可能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