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6-04-21
1,052
撰文:王美霞 / 攝影:劉登和/方姿文
麥田出版新書資訊
http://www.cite.com.tw/book?id=67479
《南方誌--台南社區的這些人那些事》今天出版了,這本書,是為台南寫的。
版權是台南市文化局,麥田出版社的團隊因為一份對作者的關愛與相信,挺力出版,他們說:「在書中看見台南社區裡那些美麗的人、事、物。」因此,義無反顧地出資協力出版,並且希望把這本書的力量帶到全國通路。我不懂政治語言,但我看懂蔡英文總統在文化白皮書中一句:「文化,從社區開始。」,那是千真萬確的,我在社區中,看見生活的力量、人跟人之間美好的對待,與從土地生來的生命韌性。
橋南社區的李一男阿公打鐵半世紀了,永遠戴著斗笠是他的正字標記,他的耳朵已經耳背許久,但是,敲敲打打的聲響還在老街鏗鏘有力地發響,他很得意地將雙手跨在木質的窗台上,說:「看到沒?這裡凹下去了?」,那是等在窗邊的顧客幾百年來磨蹭在上面而凹陷的痕跡,得意地敘說當年榮景,讓他樂得皺紋都會微笑。大和行的蔡清全大哥最喜歡神秘地展示他的獨家收藏,比如說滿屋的打火機,但我覺得他最喜歡大家肯定他的「牛仔很忙」!「開什麼玩笑?三立跟民視的鄉土劇,臨時演員都是我去ㄌㄚˋ人的!」,所以,他是喬人高手,有戲劇地位的。
檨林社區是一部和青暝蛇(曾文溪)共生的村落史,牛犁歌傳人王鬧允、王寶福兄弟說,有一天睡到半夜,心頭一想,兄弟兩人都七老八十了,若有山高水低,這牛犁歌再無人可唱了,好傷感!那天在慶安宮,兄弟兩人引吭高唱「一條手巾仔」給我聽,滿佈皺紋的黧黑臉龐,靦腆樸素的表情,讓我動容,怎麼有這可愛的阿公呢!
虎山社區的吳昕璨理事長最常說的是:「我只是一個耕種的筍農,但是,為了社區,我什麼都可以學、可以做!」他是最用功學生,到處去學:「如何讓我們的社區最好!」,為了他的誠懇動力,當我完成書寫後,邀請牧歌音樂工作室的陳景昭、吳珮嘉老師為虎山社區做一場草地音樂會,吳理事長當天很感動的說:「謝謝老師幫我們們這窮鄉僻壤完成多年來想開音樂會的夢想!」
國平社區的林志忠理事長,每當六、七月他就帶著社區舉辦肯式葡萄季,把讓人討厭的肯式葡萄皂化的果子,當作社區歡慶的季節,他說:「學習與最不好的狀態相處,並且用喜悅迎接它們,是很重要的。」因此,肯式葡萄季是「化破敗為美麗」的證據。
新化西拉雅社區,有一個天天為孩子們課後安置及煮晚餐的牧師娘,綠谷西拉雅,有萬長老正在奮鬥族群的夢想:為西拉雅正名。新營大宏社區一條彎彎水流,淌著居民共生的記憶,與環保藝術的夢,王城西盧守真總幹事總是手上抱著孫子,還一邊督軍社區的話劇預演,柯美惠嬸嬸用牛奶和做成一個個的紙繡球,讓社區的老人們,有了最好的娛樂…..說不完的故事,都在《南方誌》的這些人,那些事!
在大崎社區我曾昂首瞻仰雙鳳宮,聽阿公阿嬤談著當年如何在窮苦顛簸時候,背著大崎媽祖去流浪,篳路藍縷,斯民有生,仰賴的的是信仰的力量,我十分期盼在各位閱讀《南方誌》的時候,看見、並且虔誠禮敬這份信仰陪伴生民的力量!信仰的杖、信仰的竿,扶持卑微的我們前行,讓我們可以用愛,逐夢。
我的寫作因此是一份很謙卑的修行,在城市裡微小而且名不見經傳的人們,用他們的身影,教育著我,每寫一篇,我都有一份感動與學習。如果你是願意閱讀這本《南方誌》的朋友,請把感謝說給這些默默綻放生命微光的人們,他們讓土地有愛!讓我們在荒漠枯索的現世人生,看見最美好的光影。
我的寫作,是很「慢燉」的,一個社區總要一而再、再而三地去了又去,才能分明抓住,我該寫什麼?我能怎要把他們最美好的光譜描述?有時,我只是呆在一片農野,看阿公扒穀粒、阿嬤綁龍眼,或是,看著村莊裡的廟宇,艷陽下的交趾燒如此燦然….因此,與我共事的夥伴,要跟著花費十倍的心力,我很感謝姿文老師不厭其煩地陪我一次又一次下鄉去,還有我的先生劉登和,利用上班餘暇,就完全配合去捕捉我堅持的最完美畫面。沒有他們,這書,也無法完成,辛苦他們了。我也要感謝設計這本書的采瑩,台南的女孩,這麼精采,她永遠知道老師要表達的是什麼?而且每一次設計,都超乎我的預期,細心、耐心有美學的她,設計的成品,讓我欣喜而感到驕傲!後生可畏!
我去了好多次大崎社區,拜訪做菱角粿的林沈月香,阿嬤都說:「沒閒啦!」,摘芒果、搬芒果搞得整個夏天面目都是灰的阿嬤,終於在秋天來臨時,答應「給你問啦!」(她說的),但是,要陪她炊粿。阿嬤一定覺得我是軟腳蝦,粿炊好時,三十斤的一蒸籠往野狼125甩時,還記得大喝:「閃喔!蕭ㄗㄟˊ(小姐),燙到,不賠喔!」,當阿嬤騎著那重型機車,載著菱角粿在我眼前呼嘯而過時,我看見,這本書最美的一個畫面:台灣生命力!
謹以菱角粿達人林沈月香阿嬤的原生力量,祝福大家!
麥田出版新書資訊
http://www.cite.com.tw/book?id=67479
《南方誌--台南社區的這些人那些事》今天出版了,這本書,是為台南寫的。
版權是台南市文化局,麥田出版社的團隊因為一份對作者的關愛與相信,挺力出版,他們說:「在書中看見台南社區裡那些美麗的人、事、物。」因此,義無反顧地出資協力出版,並且希望把這本書的力量帶到全國通路。我不懂政治語言,但我看懂蔡英文總統在文化白皮書中一句:「文化,從社區開始。」,那是千真萬確的,我在社區中,看見生活的力量、人跟人之間美好的對待,與從土地生來的生命韌性。
橋南社區的李一男阿公打鐵半世紀了,永遠戴著斗笠是他的正字標記,他的耳朵已經耳背許久,但是,敲敲打打的聲響還在老街鏗鏘有力地發響,他很得意地將雙手跨在木質的窗台上,說:「看到沒?這裡凹下去了?」,那是等在窗邊的顧客幾百年來磨蹭在上面而凹陷的痕跡,得意地敘說當年榮景,讓他樂得皺紋都會微笑。大和行的蔡清全大哥最喜歡神秘地展示他的獨家收藏,比如說滿屋的打火機,但我覺得他最喜歡大家肯定他的「牛仔很忙」!「開什麼玩笑?三立跟民視的鄉土劇,臨時演員都是我去ㄌㄚˋ人的!」,所以,他是喬人高手,有戲劇地位的。
檨林社區是一部和青暝蛇(曾文溪)共生的村落史,牛犁歌傳人王鬧允、王寶福兄弟說,有一天睡到半夜,心頭一想,兄弟兩人都七老八十了,若有山高水低,這牛犁歌再無人可唱了,好傷感!那天在慶安宮,兄弟兩人引吭高唱「一條手巾仔」給我聽,滿佈皺紋的黧黑臉龐,靦腆樸素的表情,讓我動容,怎麼有這可愛的阿公呢!
虎山社區的吳昕璨理事長最常說的是:「我只是一個耕種的筍農,但是,為了社區,我什麼都可以學、可以做!」他是最用功學生,到處去學:「如何讓我們的社區最好!」,為了他的誠懇動力,當我完成書寫後,邀請牧歌音樂工作室的陳景昭、吳珮嘉老師為虎山社區做一場草地音樂會,吳理事長當天很感動的說:「謝謝老師幫我們們這窮鄉僻壤完成多年來想開音樂會的夢想!」
國平社區的林志忠理事長,每當六、七月他就帶著社區舉辦肯式葡萄季,把讓人討厭的肯式葡萄皂化的果子,當作社區歡慶的季節,他說:「學習與最不好的狀態相處,並且用喜悅迎接它們,是很重要的。」因此,肯式葡萄季是「化破敗為美麗」的證據。
新化西拉雅社區,有一個天天為孩子們課後安置及煮晚餐的牧師娘,綠谷西拉雅,有萬長老正在奮鬥族群的夢想:為西拉雅正名。新營大宏社區一條彎彎水流,淌著居民共生的記憶,與環保藝術的夢,王城西盧守真總幹事總是手上抱著孫子,還一邊督軍社區的話劇預演,柯美惠嬸嬸用牛奶和做成一個個的紙繡球,讓社區的老人們,有了最好的娛樂…..說不完的故事,都在《南方誌》的這些人,那些事!
在大崎社區我曾昂首瞻仰雙鳳宮,聽阿公阿嬤談著當年如何在窮苦顛簸時候,背著大崎媽祖去流浪,篳路藍縷,斯民有生,仰賴的的是信仰的力量,我十分期盼在各位閱讀《南方誌》的時候,看見、並且虔誠禮敬這份信仰陪伴生民的力量!信仰的杖、信仰的竿,扶持卑微的我們前行,讓我們可以用愛,逐夢。
我的寫作因此是一份很謙卑的修行,在城市裡微小而且名不見經傳的人們,用他們的身影,教育著我,每寫一篇,我都有一份感動與學習。如果你是願意閱讀這本《南方誌》的朋友,請把感謝說給這些默默綻放生命微光的人們,他們讓土地有愛!讓我們在荒漠枯索的現世人生,看見最美好的光影。
我的寫作,是很「慢燉」的,一個社區總要一而再、再而三地去了又去,才能分明抓住,我該寫什麼?我能怎要把他們最美好的光譜描述?有時,我只是呆在一片農野,看阿公扒穀粒、阿嬤綁龍眼,或是,看著村莊裡的廟宇,艷陽下的交趾燒如此燦然….因此,與我共事的夥伴,要跟著花費十倍的心力,我很感謝姿文老師不厭其煩地陪我一次又一次下鄉去,還有我的先生劉登和,利用上班餘暇,就完全配合去捕捉我堅持的最完美畫面。沒有他們,這書,也無法完成,辛苦他們了。我也要感謝設計這本書的采瑩,台南的女孩,這麼精采,她永遠知道老師要表達的是什麼?而且每一次設計,都超乎我的預期,細心、耐心有美學的她,設計的成品,讓我欣喜而感到驕傲!後生可畏!
我去了好多次大崎社區,拜訪做菱角粿的林沈月香,阿嬤都說:「沒閒啦!」,摘芒果、搬芒果搞得整個夏天面目都是灰的阿嬤,終於在秋天來臨時,答應「給你問啦!」(她說的),但是,要陪她炊粿。阿嬤一定覺得我是軟腳蝦,粿炊好時,三十斤的一蒸籠往野狼125甩時,還記得大喝:「閃喔!蕭ㄗㄟˊ(小姐),燙到,不賠喔!」,當阿嬤騎著那重型機車,載著菱角粿在我眼前呼嘯而過時,我看見,這本書最美的一個畫面:台灣生命力!
謹以菱角粿達人林沈月香阿嬤的原生力量,祝福大家!
- 分類
- 南方講堂 - 南方隨筆