登入

歡迎,請鍵入帳號密碼登入

【新酷玩意】He has a VOICE


羅傑‧艾伯特(Roger Ebert),美國知名的影評人。

1967年,25歲的艾伯特就開始他的職業評論生涯,為《芝加哥太陽報》撰稿。
1975年成為首位得到普立茲評論獎的電影影評人,其電影評論被全球超過200家報紙發表。
他與吉恩‧西斯克爾製作影評節目《西斯克爾和艾伯特電影評論》(Siskel & Ebert at the Movies),之後合作夥伴雖有更動,但艾伯特影評節目仍不斷進行著,直到後來改與查德‧羅佩成為固定搭檔,節目名稱固定為《艾伯特與羅佩和電影》(Ebert & Roeper and the Movies),節目一直以獨特的批評風格而著名。其影響力之大,甚至還有一條街被命名為「西斯克爾和艾伯特街」。
艾伯特也寫了超過十五本影評書、電影年鑑,並以個人觀點撰寫《偉大的電影》(Great Movies)系列,還舉辦年度「羅傑·艾伯特最受忽視電影節」(Roger Ebert's Overlooked Film Festival)。
艾伯特不只是第一位獲得普立茲評論獎的電影影評人,也被《Forbes》評為美國最有影響力的評論家。
艾伯特在熱愛的電影與評論領域中,不只是評論各式各樣的電影,也用各種形式展現他在電影觀點上的影響力。如此多樣化且充滿活力的評論型態,讓艾伯特得以將他對電影的熱情傳達給大眾。

但在2002~2006年之間,艾伯特得到了甲狀腺癌。在與癌症奮鬥的過程中,經歷多次手術、生死關頭,最後,肌肉萎縮,失去了下部下巴而無法吃東西與說話。

無法說話並沒有讓他停止思考,甚至,在這個網路時代,他有更多的方式表述他的想法。蘋果電腦上,他快速敲打鍵盤的文字馬上透過Alex voice軟體轉換成清楚的聲音:
「這些是我要說的話,但這不是我的聲音。」
(These are my words, but this is not my voice.)。

儘管他失去了原本幽默、有個性的嗓音,但他找到了新的聲音,在部落格(http://rogerebert.suntimes.com/)、twitter、facebook上,他更加廣泛的談天說地,不論是電影評論或是任何他所思考的事情。他為了讓自己與人的溝通更順暢,甚至還投入研發Computer voice電腦聲音軟體,用過去節目錄製的聲音樣本,製作出電腦人聲Roger 2.0,也就是用他自己以前的聲音,來說現在的話。

*Roger Ebert-Remaking my voice:
http://www.ted.com/talks/roger_ebert_remaking_my_voice.html

電腦讓人的記憶與智慧能被廣泛傳播與傳承,雖然是在虛擬的世界中,卻讓溝通變得真實。
艾伯特說:
「我們生來就在時空的盒子中,透過語言與溝通,我們才能突破這個盒子,連結到他人。」
(We are born into a box of time and space. We use words and communication to break out of it and to reach out to others.)

網路的時代讓每個人都有全新的聲音表達自我,在這個時代,艾伯特可以像以前一樣寫很多評論,擁有很多粉絲,傳播更多的影響力。因為網路與電腦,他有了聲音。

「I have no mouth and I must scream.」But now, he has a voice.




閱讀資料:
Roger Ebert部落格: http://rogerebert.suntimes.com/
Roger Ebert資料: http://zh.wikipedia.org/wiki/%E7%BD%97%E6%9D%B0%C2%B7%E5%9F%83%E4%BC%AF%E7%89%B9


  • 分享至:   


同分類文章

《鳥屋畫語.2》他的溫柔弧線

《鳥屋畫語.2》他的溫柔弧線