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船山的愛蘭社區聽瓊秀長老唱巴宰古謠,
哀婉悱惻的歌聲,甚是感人。
埔里盆地古稱綠湖,
平埔族的先民從盆地西北遷洗進入盆地,
盆地入口的愛蘭台地,
遠望像艘大船造型,
因此此域俗稱船山,
船山地區有愛蘭社區、梅村社區與鐵山社區。
上午,
我們走讀愛蘭台地的船尾一區,
這裡有埔里釀酒使用的紹興泉,
還有同一湧泉的洗衣池,
和廣興紙寮的手工造紙廠。
文化歷史的脈絡讓船山走讀
充滿多元又精彩的故事。
我們在愛蘭教會與巴宰第五代長老
潘瓊秀,
她娓娓道來巴宰族遷徙的故事,
也敘述自己如何藉著信仰
從中風、無法言語的疾病中一步一步康復,
「現在,唱歌,是讓我最快樂的事。」
巴宰族,清代稱為散毛番,
為台灣平埔族原住民。
居住在台灣中部埔里盆地愛蘭地區,
為數眾多,
目前仍保有族語巴宰語及傳統文化。
瓊秀長老唱了許多首巴宰語的歌曲,
其中一首是先民從原來的大社跋山涉水,來到愛蘭台地的途中,
一邊走一邊唱的哀歌,
歌詞的意思是哀傷巴宰族流浪的心情,
沒有今天,沒有明天的前途,
讓他們悲歎,
但是,他們也在歌詞中彼此鼓勵要勇敢、團結走下去。
流浪的悲歌如泣如訴,
婉轉迴盪,真的很好聽,
瓊秀長老說:「每一次唱這首歌,
也都忍不住想落淚⋯⋯」
從愛蘭教會走回廣興紙寮的路上,
導覽的老師說:
巴宰族目前只剩下幾位碩果僅存的長老,
許多的故事與巴宰歌謠也漸漸消失在這一代人的記憶裡了...
途中,
望向樹林遠處國六的交流道鐵橋,
以及起伏有致的西塔山群脈,
綿綿邈邈的山水與大地,
承載如此豐厚的記憶,
千百年後,
能留下多少記憶呢?
我想起自己即將著手踏查書寫的《臺南藝陣》第二部,
心中有很深沉的感觸:
我只能用手中這支筆奮力追跑,
期盼能記錄ㄧ些
值得留下的文化與故事。
- 分類
- 南方書寫 - 浮光剪影